大不能倒?

摘 录 自 参 考 ” 中 国 在 拉 美 的  经  济 存 在 : 大 不 能 倒 ?”【 作 者 】 郭 洁 , 法 学 博 士 , 北 京 大 学 国 际 关 系 学 院 副 教 授 .

内容提要

最近十年间,伴随中拉关系的不断推进,中国越来越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双边贸易额的飞速飙升,中国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使得中国在拉美经济存在这一议题引发了超常关注。过扬或过抑,均模糊了现实。现实常常多维展开,简单化不益于了解真相。中国在此地区的经济拓展确有实绩,而其背后的结构欠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亦是清晰可触。“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非田园牧歌式畅想,而是对彼此都很现实的利益需求,以此为基点和目标的中拉合作论坛是否能为当下问题拓宽解决路径,为明日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和机会,有赖互信、共识与协作。

走向多元:探寻共同发展之路

从现有发展和未来趋势来看,不可否认,多元化确是推进中拉贸易与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道路。鉴于贸易较投资更为“自由”的特性,未来更均衡的中拉贸易格局的形成,除需双方共识和努力外,恐怕还必须辅以足够的耐心。相比之下,投资的“可推动性”可能更为明显。事实上,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层面鼓励引导政策跟进式调整及完善、拉美各国吸引中国投资的意愿和力度的日益增强,加之企业海外生存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相关产业国内转型升级压力剧增等诸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种投资领域和主体更趋多样、地域分布亦更显发散的格局也在悄然形成。从投资目的看,除缓解国内资源约束类的投资外,其他诸如寻求海外市场、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转移产能、提高竞争力以及甚至带动技术研发类投资日渐活跃;从行业看,除金属矿、化石能源等资源类产业外,资金亦广泛流入了对制造业、农业、电力、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金融、批零商业、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纺织、医药、交通运输、仓储、餐饮、旅游等各领域。

GJ1
目前,多数领域在拉美的投资几乎都可举出至少一到两个较为公认的成功案例。例如,业务已遍布地区许多国家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深圳华为公司,海外布局经验丰富,国际化运营模式在所在国受到广泛认可。而其国内同行中兴通讯公司,在拉美同样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另外,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公司,汽车厂家奇瑞公司,家电制造商格力电器公司,主营彩电业务的创维、康佳、TCL等公司,设备生产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均已在诸如巴西、墨西哥这样经济规模较大、拥有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享有独特地缘优势(或毗邻北美市场或与地区多国相邻具有平台辐射力)、营商环境相对较好或市场准入条件处于良性改善中的国家中,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或长久发展平台。2007年之后,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中国一些国有粮企、民营资本亦将眼光投向拉美农业资源丰富的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通过购置或租赁土地(如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和阿根廷、浙江民企卡森集团在巴西、上海民企鹏欣集团在玻利维亚)或收购当地农业资产(如中粮集团收购智利葡萄庄园、中成集团收购牙买加糖厂)等方式,开始了在拉美的农业投资。此外,顺应拉美经济发展带来的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近些年来,国家电网、葛洲坝集团等大型电力并基建类央企也越来越多地涉足拉美市场,在如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等国借由并购欧洲企业输电资产、合作融资承建大型水电项目等方式,参与到相关领域的投资建设与经营之中。与此同时,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天华阳光等从事风能、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项目的民营企业,也通过各自在智利、古巴及中美洲相关国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继续寻求在地区范围内延伸业务、扩大投资。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银行界。自2009年中国正式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以来,为支持中拉贸易并向中资企业以及拉美当地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国内各主要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布局拉美。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在多个国家设有工作组。中国银行继2009年在巴西设立了首家经营性分支机构中行巴西有限公司后,又先后在秘鲁、智利、墨西哥三国开设了“中国业务柜台”。近两年,中国工商银行明显加快了在拉美布设网点的步速。2012年,工行正式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阿根廷分行80%的股份,成立了阿根廷子行;2013年,它在巴西和秘鲁设立分行的申请虽历经坎坷,但最终获批,目前,工银巴西、工银秘鲁已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4年2月正式对外营业。中国建设银行在2013年底与巴西工商银行(BicBanco)已达成收购其72%股份的协议,如无意外,预计亦将很快进入拉美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以上“多元”趋向大致已现,但具体到次区域、个别国家,一种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衡也是清晰可见的。总体上,同贸易情况相关,中国最大量的投资流向了南美洲。就国别而言,中国对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投资,无论从产业布局还是从相应的投资主体来看,相较地区其他国家,多元的色彩都表现得更加突出。以下梳理了2005年至2013年11月间中国企业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约61笔超过亿美元直接投资所涉行业和流入国分布情况(表3)。通过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这一明显差异。

GJ2

这种相对多元背景下呈现出的分布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无法用单一因素加以解释。 2014年1月28日至29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第二届首脑会议上,中国此前一年多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拉共体合作论坛的倡议正式获得通过,成为现实。提此建议,中国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借鉴现有中非论坛有效经验,以拉共体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涵盖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所有33国的多边一体化组织为“抓手”,推进中拉双方展开全方位整体合作。根据中国外交部负责拉美事务官员的说法,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为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充分发挥中拉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1 这里包含了本文正在探讨的两个关键词:共赢、发展。虽然,由于论坛尚未启动、预期将于年底召开的首届部长级会议具体议题等亦无相关发布,对于最终是否或如何将朝此目标实质迈进,眼下均不得而知。不过,参考中非论坛的发展轨迹,考虑到中拉经济关系现状、特别是中国作为论坛倡导者的身份,这样一个以中国为一方、拉美33国为另一方的合作框架,相信至少会带动中国政府和企业提高对除南美以外的其他次区域和除现有主要贸易投资对象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关注,因据规划各成员国将在此平台框架下与中国达成各类双边合作协议,相信由此亦会推动双方贸易的增长和中国资金向相应区域和国家的加速流入。同时,与论坛配套的各类共同基金项目应该也将会引导所涉领域的合作覆盖到地区更大范围的国家中去。鉴于这一过程本身即建立在拉美内部区域、国别异质性的现实基础上,预期结果很大程度上会是一个经济存在多样化的呈现。

不过,希求中拉合作论坛推进共赢,通过框架内相应机制安排,促动中拉经济关系走向更为均衡的发展,恐怕从各自双方角度来说,均离不开某些基本的认知前提:就中国而言,首先必须对拉美内部同一性和差异性有非常清晰的把握和理解。整体合作的平台善加利用,便利化带来的好处可能清晰可见。同时,由于“共同体”这样的结构极易导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其内部33个国家间事实上的纷繁多样,如若某些适宜双边而非整体谈判的议题被不恰当地置于这一平台上,其结果也许非但不利于催生共识,反而容易引发误会甚至摩擦,如此便适得其反,只会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另外,作为发起国,应尽可能准确把握拉共体各成员国对“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理解和期待。当然,中国自身最好首先公开清晰阐明自身的界定,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读。从拉美国家的角度来说,珍惜地区凝和的力量,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务实特性,将可能减少猜疑、增加互信,真正利用好这一平台提供的合作机会,使各自诉求与中国的战略目标找到契合点,共同推动双边及整体合作的领域朝着彼此期望的方向不断拓展。2012年6月,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智利圣地亚哥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总部发表的题为《永远做相互信赖的好朋友》的演讲中,曾毫不隐讳地道出了即使“好朋友”也不妨公开承认的事实:“利益关系是中拉关系的实质和核心”。1 若欲推动中拉整体合作均衡、可持续地发展,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综上,中拉关系最近十年间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个原本隔海遥望的经济体头一次这般亲密接触,在特定时空或场域甚至达到某种依赖。也许是由于“头一次”,也或许是因为遥远陌生,中国身影、中国面孔在这块土地上的出现,激发了想像,也催生出不少神话成份。回到主题,“大不能倒”恐怕也算其中之一吧。想起西班牙语中有一句有趣的表达,叫做“cuento chino”,直译即“中国故事”,实际意指“天方夜谭”,似与当下语境甚为契合。神话总充满魔幻,引人着迷,而现实自有其全真图景,浪漫空间有限。在当前及未来的拉美发展议题上,中国正在以及将要扮演怎样的角色,还需细致观察、理性分析。在拉美过去两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上,人们曾目睹过太多“某某繁荣”一闪而过。希望这一次,中国之花开得长久。有时,长久纵然不能“苛求”,但却值得共同追求。

Photo Credit: Untitled/Wen Chuan Tan/CC BY-NC-SA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