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少 从 事 拉 美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或 中 国 外 交 研 究 的 国 外 学 者 开 始 关 注 这 一 新 兴 研 究 领 域。。。
孙洪波
近年来,中拉关系成为拉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热点之一,不少从事拉美国际关系研究或中国外交研究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中拉关系研究升温是中拉关系快速发展的学术反映,政策需求、商业需求、学术需求、媒体及公众需求构成了驱动中拉关系研究的需求动力。
从研究选题看,国外学者对中拉关系研究的突破正由关注中拉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转向探究中拉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大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中拉关系的研究一般分三个层次:其一,从全球和地区研究层次上,特别是着眼于西半球和拉美内部地区变化研究中拉关系发展的外部整体环境;其二,从中国视角对中拉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如讨论中拉整体关系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具体领域合作;其三,从拉美视角研究中拉关系的国别特征,如讨论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关系。
从研究方法看,案例和比较研究是中拉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中拉关系的国别研究而言,有助于区分差异性和共同点,增强问题解释的立体感,从而摆脱传统中拉关系研究平铺直叙的论述方式。中拉关系研究的新趋势是综合研究创新难度较大,政策类研究有增无减,而国别研究、专题研究持续增多,其特点是研究议题选择的聚焦性好、专业性强,创新突破相对容易,且影响力较为持久和广泛。
现有研究成果的“时间段选择”主要是新世纪以来的中拉关系,但研究高度、宽度和深度都存在一些不足,有严格理论分析框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高质量论文还不多。原因主要是受中拉关系发展的水平制约,积累厚度不够,且学者参与相对有限,未能产生引发激烈争论的学术焦点问题。
从研究机构分布看,拉美的中国研究热持续升温,墨西哥、智利、巴西等国成立了不少中国研究中心。美国、德国和荷兰等国的拉美研究机构普遍关注中拉关系研究,其中以美国为主。国外学者对中拉关系研究的专著、论文及评论性文章大幅增加,专门讨论中拉关系专题的国际会议增多。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和美洲开发银行是中拉经贸合作研究的国际权威机构,研究选题都是中拉经贸关系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成果权威性强、数据全、影响力大,结论也富有建设性。
美国的拉美研究智库“美洲对话”设有中拉关系研究工作组,聚集了一批来自美国及拉美不同国家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学者。其学者背景多源化,成果多是政策报告类,议题多为中拉关系前沿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合作、自贸协定、中美拉三角关系等。德国全球与地区治理研究所对中拉关系的研究学术规范性强,研究主题广泛,相关论文质量水平较高。
虽然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外关注,但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学术语言和新闻语言、政策语言的区分度仍然较低。国外学者与中国学者在立场、思路、视角、利益关切、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与拉美的学者具有近距离观察的本土研究优势,而美国学者能以模式化的理论框架对中拉关系进行战略性、综合性研究。
从研究成果看,中拉关系研究著作增多,但以论文集为主;专题论文增多,国别案例研究和案例比较研究特点突出,在研究思路、视角和观点等方面都有一定创新。例如, 2012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研究季刊》以《从长城到新世界:21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为题刊登了中拉关系专辑,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分析中拉关系的新变化,包括资本、人员的跨国流动、制造业和矿业、中拉相互认知变化等内容。
2010—2012年,国内外拉美研究界出版了十多本中拉关系研究著作,代表作品有《中国和拉美:构建经贸战略关系》、《房中之龙:中国与拉美工业化的未来》、《拉美直面中国:超越华盛顿共识的南南关系》。
尽管与亚太、中东相比,拉美不是国际政治研究关注的权力变化中心地带,但以拉美为视角的现实观察、理论思考和政策应对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拉美国际关系研究一直存在着来自欧美的外源性思潮与拉美的本土化思想的交锋、交融,近几年来,中拉关系又吸引了众多拉美本土和欧美学者对拉美的新现实再解读和理论范式的再思考。可以预见,未来的中拉关系研究将可能成为检验、实证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又一试金石,弥补以欧美历史经验为基础的主流理论的不足。